往事並不如煙
作者:章詒和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適用對象:各年齡層
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或許聽過五四運動、聽過文化大革命、聽過胡適、聽過徐志摩,
然而我們對「反右」並不熟悉,甚至可以說是陌生,然而那卻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相
當重要的一個轉折。整個反右行動肇始於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內
容主要是希望在「藝術」上百花齊放、在「學術」上百家爭鳴,鼓勵在這兩方面有意
見的人,盡管提出來批評,讓整個文化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然而這看似民主開放的
活動,在後人看來(或者說在右派後人看來)卻是個政治陷阱。彷彿是引蛇出動一樣,
那些勇於提出提出批評意見的人,不久都被批鬥、被降職或是革職,甚至被抓去關起
來的都有。這個事件,對當時被冠上「右派」的份子都造成了長遠而深刻的傷害,甚
至禍延家人子孫,讓她們在社會上備受歧視。像是作者本人,父親就被冠上「右派頭
子」的罪名,使得她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工作的路上,都比一般人來得辛苦而寂寞。全
書的中心放在六篇故事。這六篇故事的人物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國大陸都曾經是有頭
有臉、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書的最前面,有書中人物的照片,讓讀者可以欣賞他們當
年的風采韻味。書的最後面也有一段訪談附錄,是由作家方方訪談作者的。藉由這段
訪談,我們可以更了解書中故事的背景,也了解當時備受「反右運動」壓迫人士的心
情。作者對於自己的牢獄之災並不多所著墨,如作者所言,這一本書是獻給他的父母
親,也因此書中人物都是以其父母(章伯鈞、李健生)為軸心發展。年代,嚴格說來,
也是屬於她父母的年代,因為故事發生當時作者都還只是年幼的孩子或是單純的少女
。這本書也許沒有辦法勾勒出當時反右活動的整個全貌,但是也的確讓我們看到了最
精華的人性片段。在作者的父親受到非難之時,外人多的是雪上加霜,少有雪中送炭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每當有人釋出善意的關懷,總是令人感動不已,故事中的康同
璧母女就是一例。另外,也由人同處逆境,卻超脫的仿如李白,像是張伯駒先生。當
然,也有人固著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境遇悽慘,比如說羅隆基、聶紺弩。至於這「雪
上加霜」的代表,就是史良了。說是雪上加霜還嫌不夠貼切,說是致命一擊也許更中
肯一些。而章伯鈞一家人,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嘗盡了各式冷暖,體會到人間的溫
暖和冷酷。作者像是從小孩的眼光出發,描述小時後印象的浮光掠影,又加上了成熟
以後的認知,使得回憶不只是回憶,還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右派人士血淚史」。我
們從其中不只是得到了事件發展的敘述性認知,還得到了當時被劃為右派人士者的內
心苦悶和傷痛,這絕對不是我們可以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這是四、五零年代的紀
傳體,還是文筆極佳的紀傳體。讓我們從人物故事中,感受那個時代的恢弘、傷痛和
熱烈的情感。如果硬要說這本書有什麼缺點,就是內容略嫌主觀,感覺讀者是順著作
者角度看事情,而無法看到事實全貌。然而既然文字本來就是作者用以影響讀者思維
,如果這就是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中心,我們也不好苛責。
~~~~~~~~~~~~~~~~~~~~~~~~~~~~~~~~~~
作者章詒和小姐在自序時提到: 「過去,咱們這兒總喊『解放全人類』,卻殘酷地踐
踏身邊的人。其實,不論貴賤和成敗,人既不應該成為聖像,也不應當受到藐視。」
我想,這真的是作者在經歷這麼多事情以後,最大的感觸。而其中所謂的聖像,我將
其解讀為「毛澤東」,而受到不應當的藐視的人,就是右派人士。的確,這聖像和受
藐視的現象,的確和「解放全人類」的口號衝突。怎麼這全人類當中還有優劣貴賤之
分呢?
這一陣子,閱讀印度女作家Arundhati Roy的《微物之神》,心裡總覺得中國人台灣
人都是幸福的,沒有了古早的封建制度,不像印度到現在還強力實施「種性制度」,
讓人和人之間的不平等,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痛苦。沒想到,再看到這本書,自己的想
法卻被顛覆了。原來,「階級」、「優劣」從未消失,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
地方作怪。
「狂熱」讓人迷惘(於世態的變化),讓人動搖(了良心),也讓人痛苦。對「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狂熱,不知道讓多少有志青年陷入牢獄之災。對文化大革命的狂熱,
不知讓多少子女批鬥了自己的親身父母。「反右」的狂熱浪潮,也讓史良為了避禍,
不惜背叛自己的好友,也就是章詒和的父親-章伯鈞。然而,這樣違背倫常、違背道德
的狂熱,終將所有人都捲盡了這股浪潮,誰也逃脫不了。也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後來史良也沒能逃過批鬥大會,被批得甚至比章伯鈞還嚴重。
是不是人在面對最艱困的處境的時候,才會看清自己。史良接受批鬥時,以不是當年
年輕能幹、精力充沛的樣子,她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共產黨對右派的迫害是不分男女
老少的)。然而,她卻在被審問和羅隆基的關係時,直起腰回答:「我愛他。」這在當
時的中國,要一個女人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說出這樣感情濃烈的肺腑之言,需要多
大的勇氣。即使是吃過史良大虧的章伯鈞也為之動容。原來,共產黨剝削的不是權力
、不是名譽,是真性情的表達。他們逼迫一個女人違背自己的感情,批判自己的朋友
、自己的愛人。她沒得選擇,如果她不選擇傷害別人,她就無法生存。然而,共產黨
這麼做真的改變了什麼了? 史良的心終歸是屬於自己的,她的愛、她的思想、她的情
,始終是牽掛羅隆基的,這一點共產黨是怎麼也奪不走的。
我們可以想見,在這樣難以說出真心話的時代巨流下,能始終如一的人,更是值得我
們欽佩,像是作者的母親-李健生。羅隆基生前為了浦熙修的背叛,不知道傷了多少
心。他就對章伯鈞說過:「外部的壓力對李大姐(李健生)小嗎? 她怎麼不同你翻臉呢
?」雖然作者並未多所著墨其母親的忠貞,然而由羅隆基這句話,便可看出在那個時
代要保持忠貞,是多麼不易的事情啊。這一點,在我閱讀最後面的附錄訪談時,感受
更是深刻。原來,李健生並不是章伯鈞一生的摯愛,她是章伯鈞的第三任老婆,還是
章伯鈞受第二任老婆(也就是李健生二姊)臨死所託,才娶李健生做續絃。我們可以想
見李健生在答應這份婚約時,心境是多麼複雜。然而,世事總是難料。奠基於愛情的
婚姻,從來也沒能比章、李的婚姻牢靠,舉凡儲安平、聶紺弩,都沒能有到最後還能
忠貞守著自己的女人。
作者描繪的時代,是一個是非不分、有志不得伸的時代。最有報國壯志的人,都犧牲
在了反右的洪流之下,我們永遠也不知道這些人才如果被重用,今天中國是怎樣一個
光景。一個才比魯迅的聶紺弩,如今沒沒無聞; 政治才華洋溢的羅隆基,被阻隔於政
壇之外; 致力於辦報的儲安平,流落個生死未卜; 一心維護藝術資產的張伯駒,只能
守著自己的根本,冷眼看著時代朝起朝落。在章伯鈞死後,張氏夫婦去給李健生雪中
送炭那次,總是閒適自在的張伯駒對李健生說: 「李大姐,我們都得活下去。」這句
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想起多年前看的電影-「活著」,裡頭家珍(鞏俐飾)對著春生
說過類似的話,涵意大概就是「無論處境如何糟,總是也要努力活下去。」這是否是
中國人的求生之道? 如果是,那是否中國人都活得太辛苦也太無奈了? 想到連張伯駒
這樣瀟灑的人也說出同樣的話,就更令人感傷了。
最後,我要提的是羅隆基,雖然說看到照片我實在也不覺得他有多英俊,但這個想法
加上書裡描繪的言語風範就也更讓我肯定了他其它方面的才華。否則,他如何讓這麼
多女人傾心於他?光是這本書,淪陷的就兩人( 史良和羅儀鳳)。然而他的感情,並不
是我注意力的焦點,而是他和章伯鈞之間的恩恩怨怨。後來偶然發現,章伯鈞一句勸
羅隆基釋懷浦熙修的話洽恰好也說明了兩個人的關係,那就是:「最親密的結合,本事
對立物的結果。」這何嘗不是他們的寫照,特別是在兩人都被扣上反右帽子之後。同
樣的際遇,使人忘卻了原有的差異,我甚至會懷疑,也許在他們彼此心中,彼此正是
最不可或缺的。無論是敵是友,我確信,少了哪一方,另一方都是孤單的。
他倆,確實聯盟了(就在1958年,一場政治學習會議上,羅坐到了章的身旁),說起來
也是共產黨的促成。就是上《大英百科全書》,兩人也是一起的。「聯盟」一辭,在
這本書充滿了諷刺,然而這世界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特別是中國。
- Dec 16 Fri 2005 12:46
往事並不如煙-讀書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